2025年6月15日,在达州四川文理学院莲湖校区音乐厅,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时刻,关工委以一场千人大合唱的壮举,将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熔铸于文艺载体之中,展现了关工委在新时代的独特价值与使命担当。"伟大的精神传承不可阻挡也不可退却。"80岁高龄的关工委刘国唐主任的这句话,掷地有声地道出了一代人的信念与坚守。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纪念,更是一次精神的接力,一次文化的传承,折射出关工委在培育时代新人、守护民族记忆方面的深刻内涵。关工委的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活动组织,而是一场场精心设计的精神传承工程。从大世纪美术书法营到月湖夏令营,从巴山大峡谷到华蓥山,每一次活动都是将红色基因植入青少年心灵土壤的尝试。这些活动超越了传统说教,通过艺术、自然、集体生活的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达州市关工委执行主任张顺帆发言
此次千人合唱活动,参与者年龄跨度从五六岁儿童到八十多岁老人,形成"四世同堂、四代同台"的感人场景,这种设计本身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传承图景——不同世代在同一舞台上,用歌声传递共同的历史记忆,完成精神的代际交接。关工委深谙教育之道,知道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情感的共鸣与价值观的内化。在安全风险与精神传承的价值抉择面前,关工委选择了"责任担当与自信并重"的道路。组织这场光演出人员就超过1200人的大型活动,其中且多为中老年人,在暑天进行高强度排练演出,其安全压力可想而知。
贾玲主任的"担心和压力特大"、刘国唐主任的"焦虑越大",道出了组织者的真实心境。然而,关工委没有因风险而退缩,而是通过周密的"后勤保障安全措施"——饮用水供应、医护人员配备、安全责任承诺等具体安排,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这种"无欲则刚"的担当精神,正是关工委工作特质的生动体现。他们不图名利,只为使命,在权衡风险与价值时,始终将精神传承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种担当不是鲁莽的冒险,而是基于丰富经验与周密筹划的自信表现。
关工委的工作方法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有机融合。他们大胆采用文艺载体,通过美术、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让严肃的历史主题变得生动可感。此次千人合唱就是一次成功的创新实践——用集体歌唱这一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唤起各年龄段参与者对抗战精神的共鸣。艺术的力量消弭了代际隔阂,让不同年龄的人在同一旋律中找到情感连接点。关工委的"敢于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基于对教育规律和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他们知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采用更具吸引力、参与性的方式,才能让历史记忆真正入脑入心。这种创新精神使关工委的工作始终保持活力,在新时代条件下有效履行着关心下一代成长的职责。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关工委站在代际交接的关键节点上,以文艺为桥,以活动为媒,将历史的火炬传递给年轻一代。他们的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构筑着民族精神的万里长城。从抗战精神到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关工委的工作诠释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需要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更需要精神的传承和价值的坚守。这或许就是关工委这群"有担当的人"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关工委 图:宋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