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
近年来,宣汉县立足地理条件,厚植生态优势,科学合理谋划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促农增收致富、繁荣县域经济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眼下,红峰镇的1000余亩高山古树茶迎来成熟采摘期,当地抢抓晴好时节,积极组织村民忙碌在茶树绿叶间,抓紧采摘成熟的高山古树茶。
“今年全村600余亩高山古茶园,预计鲜叶总产量12000斤,加工成品茶2000斤左右,产值可达40万元。”红峰镇白雪村党支部书记于显洲谈道。
高山古树茶生长在平均12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区,采茶时间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刚采摘下来的鲜叶经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等加工工序制成成品后,再统一装箱,然后运往上海、广东等地集中销售。
据宣汉县寿禧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正亮介绍,目前已进入采茶加工高峰期,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以及发酵机等设备每天全负荷运转,近20名工人忙碌在加工一线,平均每天可加工500余斤鲜茶,出产成品茶100余斤。
红峰镇高山茶叶始种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该镇依托老茶园产业优势,引进2家农业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山古树红茶和优质绿茶产业,并建立“村集体+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开拓产品市场,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共1000余亩,年产鲜茶25000斤,年产值100余万元,有效带动80余名村民就地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1200元。
如何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宣汉各地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着力打造“一乡一业”格局
持续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品牌
“你们在挖的时候,就从下往上提,只有不积水,菌丝好了,来年天麻才长得好。”日前,在厂溪镇柏坪村天麻种植基地,当地村民正在技术员夏毅的指导下加紧培育天麻菌床,挖坑、覆土,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厂溪镇依托山区立体生态优势,采用“林药共生”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天麻1.2万亩,其中仿野生种植占比70%,成为川东北天麻主产区之一。同时,构建“党支部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全链条发展机制,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天麻饮片、保健品等系列产品。
“我们的天麻品种是自主研发培育的‘宣乌1号’,具有抗病性强、品质优等特点,天麻素含量高于《中国药典》要求的3倍......。”厂溪镇镇长王登勇详细说道。不久前,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省级良种目录,“宣乌1号”赫然在列,这无疑为全镇的林下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全镇年产鲜天麻500万斤,年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1000余户农户年户均增收1.5万元,真正实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接下来,宣汉将紧紧围绕“牛药菌茶果”五大特色,持续壮大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不断深化“高山药茶、半山水果、低山种养、全域农旅”的产业布局,有效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聚力完善产业链条,扎实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乡村产业“兴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宣融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