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宣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日,宣汉县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快来一睹这些非遗宝藏的风采吧!
宣汉县第七批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 录
传统技艺 NO.1土家吊烧牛尾
“土家吊烧牛尾”是宣汉历史悠久的传统烹饪技艺,起源于明清时期,融合了巴蜀饮食文化与游牧民族烤肉技艺。其以本地蜀宣花牛牛尾为原料,采用特制吊炉悬挂慢烤,配以川东秘制香料,形成“外焦里嫩、香辣醇厚”的独特风味。作为宣汉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吊烧牛尾”不仅是古代巴人宴席的压轴菜肴,更与当地“牛王节”“丰收祭”等民俗活动紧密关联。其技艺通过师徒口传心授延续至今,承载着川东地区农牧结合的饮食智慧与工匠精神。
传统技艺NO.2宣汉酱牛肉
酱牛肉是宣汉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严格选用本地特产蜀宣花牛的前腱子肉或后腿肉。这些部位的肉肌腱交错,层次分明,经长时间酱制后口感极佳,软烂中带着十足的韧劲与嚼头。蜀宣花牛因其天然放养、肌间脂肪分布均匀的特点,肉质醇香且汁水丰富,色泽酱红油润,切片不散。入口咸淡适中,酱香醇厚,回味悠长。经过修割整形、码盐初腌、清洗浸泡、秘制酱卤和晾凉定型五大步骤,将酱牛肉的风味完全锁住,且牛肉肌理清晰,肉质紧实饱满。其制作技艺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对时间的尊重和对传统风味的坚守,是宣汉饮食文化中活态传承的宝贵遗产。
传统技艺NO.3土家清明粑
“清明粑”是宣汉非常具有节令的传统食品,起源于明清时期,与清明节祭祀习俗深度融合。以糯米、清明菜为主要原料,经蒸煮、捶打、包馅等工序制成,口感软糯清香,兼具药食同源功效。其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与宣汉“踏青祭祖”“清明庙会”等民俗活动紧密关联,承载着农耕文化与家族情感。
传统技艺NO.4宣汉巴人盐肉
“巴人盐肉”是宣汉上峡镇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技艺,始于秦汉时期,巴人为储存冬季肉类,首创盐腌法。唐宋时期,盐肉成为巴人部落贡品;明清时期,技艺逐渐完善,形成“选肉—盐渍—熏烤—发酵”四步古法流程。近代,彭春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卫生标准结合,推动盐肉从家庭作坊走向规模化生产。
传统技艺NO.5宣汉格格
“宣汉格格”是宣汉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源于清末民初,历经百年传承。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成为宣汉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当地独特的食材和调味技艺,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标识性。同时,宣汉格格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宣汉人民的饮食智慧和手工艺水平,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著称,肉质鲜嫩多汁,与宣汉当地的饮食文化紧密相连,成为地方特色美食的代表。
传统技艺NO.6宣汉坛子菜
“宣汉坛子泡菜”是宣汉独具特色的传统发酵食品,起源于清代中期,以本地蒜薹、辣椒、生姜等为原料,经古法腌制、自然发酵而成,口感酸脆鲜香,兼具开胃健脾功效。其技艺融合川东饮食文化与微生物发酵智慧,代代相传,与宣汉“丰收祭”“年节宴席”等民俗活动紧密关联。
传统技艺NO.7宣汉绒花
绒花以非遗技艺为核心,精选蚕丝与铜丝,经“勾条”塑形、“打尖”修瓣、“传花”组态等十二道古法工序,尤以“0.2毫米丝条塑形”技艺见长,需匠人以特制剪刀修剪花瓣弧度,误差控制在0.05毫米内。独创火盆退火、木槌定型等古法工具,研发环保染色技术,推出可降解丝线与记忆金属骨架,让千年绒花绽放现代光泽。其作品继承“龙凤呈祥”之祥瑞,成为传递中华美学的流动文化符号,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传统技艺NO.8宣汉吹糖人
吹糖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技艺,以糖稀为原料,通过吹、捏、拉等手法塑造成各种生动造型。制作时,艺人将温热的麦芽糖或蔗糖反复拉揉增强韧性,取小块捏成球状并拉出细管,迅速用嘴吹气使糖体膨胀,同时巧手捏、剪、搓、压,顷刻间便创造出灵动的动物、花果或人物形象。最后粘上竹签,稍后凝固即成。吹糖人兼具雕塑与吹塑的特点,讲究手眼协调、一气呵成,既考验手上功夫,也依赖经验与创意。吹糖人不仅是传统节庆中深受喜爱的甜食与玩具,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记忆。
传统美术NO.9宣汉麦秆画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秆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瑰宝,以天然麦秆为原材料,通过蒸、煮、浸、剖、刮、碾、烫、剪、贴等十余道工序,将麦秆的自然光泽与纹理转化为兼具艺术性与文化内涵的立体画作。本项目以“历史美人”与“民俗风情”为主题,创作《杨玉环》《王昭君》《貂蝉》《西施》四大美人系列及《鸡》《独占枝头》《一家欢乐》民俗系列,展现东方美学与传统文化精髓。
民俗NO.10土家传统婚俗
土家婚俗是以哭嫁、拦门礼、摸米、抹锅灰等仪式为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形态,完整流程包括提亲、定亲、哭嫁、迎亲、拜堂等核心环节,兼具古代巴人遗风与汉族礼仪特征。“西南有巴国”,在四川省东北部的宣汉县,这里是四川省唯一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人是巴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中,土家人传承了古朴厚重的巴风土韵,将这一特色民俗文化延续千年。
夜幕降临,巴山大峡谷土家儿女以山水为幕,廊桥为台,用场景式演出演绎一首流淌千年的浪漫长诗,演员们穿着喜庆的土家族传统服饰,敲锣打鼓迎喜事,将幸福和欢乐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活动分为司锣开道引宾朋、青阶踏歌迎远客、廊桥欢歌接亲行、土家三关招佳婿、泪洒闺楼哭嫁情、支客司趣话逗新郎等10大篇章,让游客沉浸式领略到土家婚嫁的人文魅力。
来源:宣汉发布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