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达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025年的基层调研与工作会议,以“参观基层社区”与“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双线并行的形式,既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务实作风,又彰显了“思想引领、全局谋划”的政治站位。这一安排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的深刻践行,更是达州市结合地方实际、创新推动青少年工作的生动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时代意义。
一、基层调研:以点带面,激活“固本强基”的实践动能
此次调研选取通川区马房坝社区、红旗路社区、东城街道办及达川区通达社区,其核心目标在于破解基层关工委组织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1. 示范引领与经验提炼:通过实地考察社区在“五老”队伍管理、留守儿童关怀(如“三童”关爱机制)、社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创新案例,提炼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模式。红旗路社区探索出了“五老+志愿者”双轨服务机制,而通达社区则或通过“家长学校”实现了家庭教育与社区资源的深度融合。
2. 问题导向与制度优化:调研聚焦基层关工委执行主任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的落实情况(达市委办发〔2022〕9号文件要求),直面组织覆盖不全、资源整合不足等现实问题,为后续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联动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3. 品牌深化与辐射效应:马房坝社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的典型,其运营模式可能成为全市上百所同类学校的提质增效样本,推动“关爱品牌”从“试点突破”向“全域覆盖”升级。
此次调研体现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底层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达州市通过解剖麻雀式调研,将“五老”优势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实质是构建“党委领导、关工牵头、社会参与、家庭协同”的青少年关爱共同体,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二、工作会议:以学促干,锚定“立德树人”的战略方向
下午的会议议程以“传达精神—交流经验—部署任务”为主线,实现了“三个统一”:
1. 政治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通过传达全国全省关工委会议精神,明确2025年工作需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转化为“六进校园”“五助一帮”等具体行动。会议强调的“万名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既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创新载体,又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课堂。
2. 全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大会交流发言环节,各县(市、区)关工委可分享差异化经验——如宣汉县依托王维舟纪念馆的红色教育实践、万源市结合战史陈列馆的“四史”研学等,形成“一县一策、百花齐放”的工作格局,呼应“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区域化布局。
3. 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张顺帆执行主任的讲话,既强调坚守“忠诚敬业、关爱后代”的“五老”精神,又要求探索“互联网+募捐”“法治教育数字平台”等新路径,凸显“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
政策对标,会议部署与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高度契合,尤其是“助弱帮困”任务中对困境青少年的精准帮扶(如“金秋助学”对象动态管理),直接回应了国家“共同富裕”战略下“弱有所扶”的民生诉求。
三、深层价值:构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发展新生态
此次调研与会议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达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从“单一关爱”向“系统赋能”转型,构建“大关工”格局:
1. 党建帶关建,注重资源整合:通过基层调研强化“党建带关建”机制,将关工委工作纳入社区党建考核体系,激活“五老”党员、社区网格员、学校德育教师等多方力量,形成资源集约化配置。
2.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培育:文件提出的“农村青年‘两扶一创’行动”与调研中产业示范基地的落地,将关心下一代工作与乡村人才振兴深度融合。通过“老专家结对创业青年”模式,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
3. 数字化时代的关爱升级:会议提及的“互联网+募捐”与“基金会站点网络化”,标志着达州市正探索“智慧关工”路径。未来或可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困境儿童需求精准识别、关爱项目动态跟踪,提升服务效能。
达州市的实践与上世纪80年代“希望工程”一脉相承,但更强调“主动作为”与“系统治理”。从“输血式”助学向“造血式”扶技转变,从“活动式”关爱向“制度式”保障升级,折射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从“救急解难”到“全面发展”的范式变革。
达州市2025年的调研与工作会议,他们正以“赶考”姿态书写新时代答卷,既是总结经验的“回头看”,更是面向未来的“再出发”。以“国之大者”为视野,以“基层实践”为根基,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交出时代答卷。正如会议所强调的“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达州市正以“红土地”上的红色基因滋养青少年,以“巴渠儿女”的实干精神擘画未来,为全国关心下一代事业提供了“达州样本”。
来源:通川区关工委 宋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