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专门为拍一张木板阁楼上喝咖啡远眺的场景而来;有人专门为体验一把“剧本杀”而来;有人专门为在农村旷野中边吃小火锅边看星空而来……走进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安文街道墨林村,随处可见来游玩的年轻人。近年来,该村发挥短视频高流量、低成本的传播优势,通过布局一些年轻人喜好的业态,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古村发展成为都市年轻人松弛体验的“诗和远方”。人来了、业态丰富了,这个村的乡村振兴模式也成功了。
10余个业态主理人, 个个都是社交媒体高手
24岁的应燕每天除了给全国各地的游客冲咖啡外,更重要的事儿是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更新自己的“乡村日记”。喜欢打游戏、开机车的她,去年11月在墨林村开了一家“机车咖啡店”,以卖风景、卖情绪,满足青年人对松弛感的个性化需求。
墨林村蝶变为“网红村”
“没想到,我在抖音平台上发布自己戴着墨镜、喝着咖啡漫步乡野的视频后,关注我村咖店的网友越来越多,他们纷纷从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过来打卡体验,这让我的村咖店生意火爆,日均可卖出咖啡180杯以上。”应燕说,来店里消费的游客,与其说来这喝一杯咖啡,不如说是享受一种空旷自由、无拘无束的体验。
“当你手捧一杯咖啡,坐在木瓦房的屋檐下,静静地看着远处碧绿的山、白白的云、斑驳老旧的房子,松弛感一下就有了。”应燕说。
与应燕类似,做广告设计的陈利萍既是墨林村“隐山·浔味”茶餐厅的合伙人之一,也是一名善于记录乡村生活的博主。“我卖的也是一种体验。”陈利萍说,她的茶餐厅是一座两层的木阁楼房,与日本动漫《千与千寻》里的“汤屋”有点像,通过图片、短视频传播后,激发不少网友前来打卡消费的念头。如今,她的茶餐厅月均营业额超10万元,餐饮生意比县城里的店还好。
在抖音平台拥有13万粉丝的王辉,是墨林村南寻文创的主理人。他告诉半月谈记者,墨林村的老建筑老房子、非遗手工艺、自然风光等为他商业引流提供了巨大助力。利用磐安县的板凳龙、宫灯等文化元素,他重新手工制作一遍这些物件,并将视频发到网上后,很快就为磐安县、墨林村带来了流量。
村庄成为合伙人,
共同推动古村落“出圈”
从一个常住人口1000多人锐减到400人,到现在日均涌入500多人次游客的“网红村”,墨林村做对了什么?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当地主要做了三点探索。
——把网络传播作为村庄发展的首要议题。墨林村党支部书记郑浩表示,墨林村能从一众古村落中脱颖而出,一个重要原因,是筛选善用短视频表达的青年群体入驻墨林村发展,形成传播矩阵,助推村庄“出圈”“走红”。例如,王辉的“潮空间”创作室,一条非遗短视频为村子引流1万人次;“剧本杀”项目负责人郑钰登上“浙里的乡村最美丽”主题活动直播间,单场直播观看人数破7万。“入乡青年‘自带流量’进村创业的模式,让墨林村未花一分钱广告费,便取得‘叫好又叫座’的发展效果。”
——以高体验度业态接住“泼天流量”。针对城里人长假少,周末时间多的实际,墨林村提出“半日小隐”的品牌定位,并以年轻人的消费喜好,布局剧本杀、村咖、奶茶店、星空火锅、非遗馆等业态。到墨林喝杯咖啡、玩场剧本杀、拍组古风照,成为游客的重要选项。“通过精准把握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并运用在商业空间中,墨林形成了80%的游客为年轻人、70%的消费由年轻人带动的产业生态。”郑浩说。
——村集体既是“规划师”更是“陪跑者”。为推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墨林村一方面对入驻业态进行“特色性、适宜性”把关;另一方面,以房屋租金和装修投入入股创客业态,助力初创阶段的青年“轻装上阵”发展。“在墨林村,我们和村庄的关系是共建共荣的关系。例如,我们的茶餐厅优先采购本地农产品,村里的文创店主动培训村民参与木版画制作,‘剧本杀’项目招募村民扮演NPC(非玩家角色)。”陈利萍说。
寻求个性化突破,
乡村振兴要有新思路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易开刚表示,当前,全国各地正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短视频作为新时代传播工具,在乡村振兴中可起到重要作用。他建议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返乡青年的短视频培训,通过高质量的短视频传播,让更多人看见乡村、走进乡村,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另外,相较于政府‘花钱买吆喝式’的高成本宣传,入乡青年‘自带流量’到乡村创业的模式,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可学习借鉴的发展模式。”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更重视青年的力量。”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秘书长诸葛振认为,年轻人具有创新思维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们能够发现乡村发展中的新机遇和新模式。他建议,政府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开展技能培训与创业辅导等方式,为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提供更多支持。
把握新需求、发展新业态,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旅游不仅仅是看景色,更愿意在历史人文的交融中寻求精神上的共鸣,重视沉浸式体验。”安文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孔蔚婷建议,乡村布局一些业态时,多选择“有颜值、有趣味、有互动”的业态,以“文化+创意”方式破解“千村一面”的文旅发展困境。
“此外,新业态进村还要完善与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与各类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共享乡村产业增值收益,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孔蔚婷说。原标题《城市青年“自带流量”进村》 半月谈记者:李平 彭嵩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