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高铁、过卯节
近日
贵广高铁三都县站人潮涌动
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迎来水族传统节日卯节

▲三都县站航拍。
“赶上了!赶上卯节‘村马’了!”三都县站客运值班员穆叶子近日迎送旅客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当卯节遇见“村马”
卯节作为水族古老的“情人节”,男女青年会以歌传情,百姓则以赛马欢庆。而今,这一赛事有了新的名字——“村马”。
▲2025年贵州“村马”比赛现场。
三都县站每天停靠15趟高铁列车,车站积极与地方部门对接,加开观赛接驳车辆。 ▲在贵州省三都县站,旅客们正在等候上车。 车站职工在增加候车区域卫生清理频次、为旅客营造整洁舒适候车环境的同时,还积极推介三都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当地工作人员免费送旅客前往“村马”现场。 28岁的水族骑手石绍张曾在“中华民族大赛马”活动中斩获30公里第9名、19公里第10名佳绩。在他看来,优秀骑手的黄金年龄在35岁以下,身材不过于高大,体重50公斤上下,烟酒少沾、生活自律。 ▲石绍张正在为赛马进行日常打理。 石绍张很期盼与省内外优秀选手来一场专业的“马背上的较量”。那种感觉,“从头发丝到脚趾盖都要随马背起伏,同频共振。” “今天看你的了!”西部赛马城教练陆耀钓拍着石绍张的肩膀笑道。陆耀钓是被标准化“村马”吸引返乡的专业骑手,曾经内向腼腆的他,如今眼中闪着自豪的光:“石绍张骑马骑得非常好!我的课讲得也不错!三都黄埔骑师学校的学生和前来研学的师生都这么说!” ▲陆耀钓在赛前为石绍张鼓劲加油。 石绍张蹬上马靴,换上黄黑条纹相间的骑手服,瞬间神采飞扬。而他的搭档、5岁半的“太阳花”,前额鬃毛被系上了头绳,看上去也非常精神。首次亮相“村马”参加小马组3300米的决赛,对石绍张和“太阳花”来说,都很兴奋。 ▲比赛开始,气氛变得紧张刺激。 发令哨声响起,西部赛马城的国际标准专业赛道上,骑手们如离弦之箭冲出起跑线,看台观众欢呼如潮……贵州这一“村字号”赛事IP展示着文旅体深度融合的巨大魅力。 ▲“村马”比赛现场,看台座无虚席。 当“非遗”遇见高铁 赛场外,马尾绣“非遗”传承人、三洞马尾绣协会党支部书记韦应丽的马尾绣展台前,不时有游客围观。越南游客吴香琼头一回到贵州旅游,第一次到“村马”现场,对马尾绣更是一见倾心,一口气就买下了近600元的马尾绣制品。
▲韦应丽带着马尾绣到“村马”赛场摆摊。
见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如此钟爱马尾绣,韦应丽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前绣背带传家,如今要靠它富家。”她抚过绣片上密实的马尾纹路,不禁感慨飞针走线间的时代变迁—— ▲取马尾毛作芯制作的马尾绣展品。 韦应丽4岁学艺,12岁缝制出第一条背带换回37元钱贴补家用。年幼的韦应丽懂得一件绣品的耗时漫长,也深知自己的劳作有“活化石”之名,却面临传承困境。 ▲韦应丽展示马尾绣技艺。 2006年,马尾绣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次年,她拖着两只塞满绣品的行李箱,以汽车加火车接力的方式,“咣当”了近30个小时抵达上海展会。带回第一份省外订单时,她彻夜难眠——自己亲手织出的烙着水族印记的服装、背带、荷包,走出大山了。 ▲韦应丽(右一)与绣娘们在一起。 首张大额订单落定时,她兴奋地盘算起建公司、组协会的蓝图,并于2012年梦想成真。 接下来的事情让她想都不曾敢想。高铁来了,飞驰的列车载着马尾绣进入北京、上海、广州乃至海外市场,她的马尾绣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大奖,她本人还被授予“贵州民族刺绣工艺大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马尾绣的缝制过程。 让她骄傲的是,一幅用56种颜色马尾线精心绣制、百条飞龙盘踞成的“绣”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时被送往北京,珍藏在民族博物馆。 ▲韦应丽讲述“绣”字的故事。 马尾毛作芯、丝线绕为衣,指尖轻捻、搓线盘绣……作为三洞马尾绣协会党支部书记,10多年来,韦应丽带领绣娘们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绣出一片新天地。 当“骏马”遇见赛场 三都水族自治县40万人口中,97.4%为少数民族,其中水族占比67%。在这片土地上,马不仅是坐骑,还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图腾。 ▲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民居。 水族男儿在马背上长大。8岁起,石绍张在马背上就可以张弛自如。 ▲“村马”决赛间隙精彩的马术表演。 石绍张15岁走出大山外出谋生,劳作间隙始终关注全国赛马赛事,将打工积蓄全数投入专业骑术学习。 ▲石绍张在自己的马场训马。 2020年底,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石绍张毅然返乡创办养马场,培训骑师、驯养赛马,马场规模从起初的3匹扩展到16匹,实现了从骑手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如今,他年入逾10万元,身兼县马术协会副会长。 ▲石绍张为爱马洗澡。 “是高铁把山里山外连通了。”石绍张说,10年前,贵广高铁开到家门口,他的梦想有了新的路标。 是骏马就要驰骋疆场。
▲比赛中的石绍张。
韦应丽的绣针,同样开拓了新的疆场。5年前,她所在的雪花湖建成了易地帮扶搬迁安置点,1111户5824名搬迁群众的新生活如画卷般展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水族非遗街区、马尾绣帮扶车间,正成为希望的孵化场。
▲绣娘代表到高铁站接游客免费去往“村马”现场。
韦应丽扎根在此,对8000多名水族妇女进行了马尾绣技能培训,带动了当地7000余人脱贫,成为绣娘“抱团发展”的领路人。 ▲韦应丽与绣娘们在一起。 据当地政府介绍,在“村马”的带动下,2024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接待游客516.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8.03亿元。
▲商家向顾客展示马尾绣领带。
马尾绣的柔韧丝线 赛马的坚韧缰绳 与高铁铺就的乡村振兴之路 已交织成三都美妙的经纬 深深地盘绕在 这片独特文化孕育的土壤之中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四川记者站(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郭嘉冰 许毅 余之康 张志力 张贵忠 王波